致敬新疆榜样丨孙龙珍:用生命守护边境线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李嘉妮
在祖国最西端中哈边境线的巴尔鲁克山脚下,有这样一支女子民兵队伍,她们是边疆的“巾帼守卫者”——孙龙珍民兵班。
孙龙珍民兵班的命名,源自一位革命烈士——孙龙珍。
孙龙珍。(资料图)
1940年10月,孙龙珍出生在江苏省泰县(现泰州市姜堰区)。1959年,19岁的孙龙珍积极响应党中央发出的“支援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号召,告别故乡来到新疆。
初到新疆,孙龙珍被分配到位于吐鲁番县(现吐鲁番市高昌区)的兵团工二师十二团火焰山化工厂工作。吐鲁番,是著名“火炉”,当时自然环境恶劣,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喝的是盐碱水,住的是地窝子。
在这样艰苦条件下,孙龙珍毫不退缩,她常说:“我们是来支援边疆建设的,眼前条件是差一点,生活是苦一点,但我们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一定会把边疆建设好!”
她说到做到,在厂里月月被评为红旗手,连续3次被评为“五好”工人。
1962年5月,按照上级命令,近3000名军垦战士从兵团工二师奔赴塔城地区裕民县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孙龙珍便是其中一员。
孙龙珍(第二排左数第4名)与工二师十二团一连二班战友们合影。图源:乌鲁木齐市烈士陵园
就这样,她在巴尔鲁克山扎下根,每天与牛羊为伴,站好岗、放好牧,守护祖国西大门。
山区气候变化莫测,时而冰雹、时而风雪。为看管好牛群、羊群,孙龙珍时常受冻挨饿,但她依然不退缩,很快便掌握了放牧技巧和牛羊饲养要点。
完成任务后,孙龙珍和战友们奉命留下来,组建了如今的兵团第九师一六一团,成为牧一连一名职工,在巴尔鲁克山边境线放牧巡边。
1969年,中苏边境冲突骤然升级,一场突如其来的战斗打破了巴尔鲁克山脚下的宁静。在那场激烈冲突中,怀有6个月身孕的孙龙珍不幸中弹,倒在血泊中。孙龙珍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那一刻。彼时,她年仅29岁。
“妈妈高高的个子,爱穿一件洗得发白的黄军装。她牺牲那年,我5岁,妹妹才2岁。”9月21日,孙龙珍大女儿于敏秀回忆说,母亲用生命诠释什么是爱国、正义。她的英勇无畏成为全家的骄傲,也激励着大家。家人们都相信,如果她能看到如今的中国,一定会为祖国的强大而感到骄傲。
1969年6月,孙龙珍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同年8月25日,自治区革命委员会授予她“革命烈士”称号,并作出《向孙龙珍同志学习的决定》。
“我爱祖国,我爱边疆,富饶的巴尔鲁克山下是我牧羊的地方,辽阔的塔斯提河岸边是我战斗的地方,这里是毛主席给我指定的战斗岗位,我要为革命放好羊,我要为祖国站好岗……”如今,一曲《孙龙珍赞歌》诉说着孙龙珍烈士的英雄事迹,壮美的巴尔鲁克山和奔腾的塔斯提河水继续见证着军垦战士对祖国的无限忠诚。
孙龙珍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她的英勇事迹却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成为后辈学习楷模。
1992年6月,她生前所在的女子民兵班被正式命名为孙龙珍民兵班。
几十年来,孙龙珍民兵班的百余名女民兵像她一样,不怕艰苦,扎根巴尔鲁克山,继续守护着祖国边境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