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新疆榜样|魏德友:边境“活界碑” 一生守边情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范琼燕
“这是我第四次见到总书记,特别激动,感觉心里暖暖的。”9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接见新疆各族各界代表后,“七一勋章”获得者魏德友分享心中感受,“我们一定要把国家的边境守好,多操点心,多尽点责任。”
85岁的魏德友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1团的退休职工。他在塔城地区萨尔布拉克草原的边境线上,带着妻儿和羊群,住土屋、喝咸水、啃冷馍,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脚步丈量边境,守护着中哈边境50多公里的无人区,被誉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作老魏叔。
在展览馆里,魏德友巡边的“四件宝”——一个旧水壶、一台录音机、一架望远镜、一根牧羊鞭静静陈列,无声讲述着他从青涩走到暮年的巡边故事。
1964年,24岁的魏德友响应国家号召,从北京军区转业来到萨尔布拉克草原,成为一名军垦战士,开始了戍边生涯。
魏德友巡边的区域虽名为草原,实为戈壁滩,自然环境恶劣,冬季气温可达零下40摄氏度,积雪深达腰际。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他和战友们边开荒造田边放牧巡边。
3年后,他从山东老家接来妻子刘景好。看到那间半截埋在地下的“婚房”,晚上听着风吼狼嚎,刘景好吓哭了。魏德友哄她说,再待三四年就回老家。可这一待,就是一辈子。
1981年的一天,魏德友骑马巡查,发现一架飞机在上空盘旋,魏德友立刻向连队汇报。他的警惕性、责任心获得连队肯定。他多次发现放牧人员临近边境,并将其劝退。
这让魏德友夫妇愈加意识到,这片土地上需要有人坚守。
20世纪80年代初,魏德友所在的连队被裁撤。昔日一同来屯垦戍边的战友陆续离开,本可以分到离城市更近连队的他,却主动留下戍守边境,接过部队的羊群,成为一名义务护边员。
“这里是无人区,我们老两口留下来,是惦记这里的安全问题。”魏德友说。
为了守边,魏德友对子女亏欠良多。为了方便上学,孩子们很小就住在出租房里,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有一次大雪天,孩子放假回家时,魏德友没时间去接,女儿魏萍和魏霞在雪地里走了一天,回家都冻伤了。
在戈壁滩上生活苦,巡边的日子更苦,魏德友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1987年一个暴风雪天,放牧巡边的他迷了路,在风雪中挣扎5小时后,被边防战士抬回家时已冻成“冰人”。暴风雪中迷路、与狼群搏斗、遭遇沙尘暴……这样的艰险,在他60年戍边路上数不胜数。最让夫妻俩痛心的是,因为大雪封山,魏德友父母临终时他们没有见上老人最后一面。
对边境,魏德友始终有放心不下的惦念。1983年6月入党那天,他承诺在这里守一辈子。
巡边60年来,他磨破了150双鞋子,巡边总里程达到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赤道5圈多。其间堵截越界牲畜数以万计,劝返和制止临界人员千余人次,其管控区内未发生一起涉外事件。
多年前,在山东工作的4个孩子不放心父母的身体,多次劝他们回家乡养老,魏德友却始终不肯。
“只要我还能走得动,就要坚持巡边。”面对父亲的坚持,又不放心逐渐变老的父母,2017年,二女儿魏萍辞去山东临沂的工作,选择接过父亲的羊鞭,回到父母身边,成为161团的一名护边员……
如今,魏萍巡边也8年了,有时父女俩一起去放牧,魏萍会说:“爸爸,我现在终于理解您了,这就是一种信念。我会像您一样,把边境线守护好,履行好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九三阅兵仪式现场,魏德友身着笔挺西装,系着红色领带,端坐在天安门城楼上观礼。眼前的盛景,让他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比起身边那些大英模,自己做的事不算啥,可是祖国却给我这么多荣誉,我们要心怀感恩,继续一辈辈巡好边,才能不辜负党和国家的这份厚爱。”回家后,魏德友常对子女们念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