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丨汉瓦当歌!听新疆石城子遗址的丝路回响
秦砖汉瓦!含蓄的古人,把浪漫雕刻在了屋檐上!
在新疆奇台县半截沟镇的丘陵上,有一座被时光遗弃了的古城——石城子遗址。2014年,新疆考古人员在石城子遗址发现一座汉代陶窑,周围散落着大量灰陶瓦片。这些瓦当,圆形,灰色,由黏土烧制而成,直径约15.5厘米,汉代工艺的雄浑朴厚在其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瓦当。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黄凌燕摄
瓦屋面是中国古代建筑最显著的特征之一,通常在屋檐的最下部,安置下垂的半圆或圆形瓦件,即是瓦当。瓦当即有保护房屋椽子免受风雨侵蚀的实用功能,又有装饰屋檐,寄托人们美好向往的艺术与精神效果。
早在西周时期,瓦当就已经出现,战国、秦时,瓦当纹饰逐渐丰富,主要为兽面纹,之后出现卷云纹、动物图案等纹饰。
汉代在秦代瓦当的基础上又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创新,形式丰富、工艺精湛,极具艺术价值,如今人们熟悉的成语“秦砖汉瓦”,说的就是秦汉时期的青砖和瓦当。作为秦汉时期建筑辉煌和鼎盛的象征物之一,直到现在依然为人所称道。
从汉代建筑美学的角度审视,奇台县出土的瓦当,追求对称、均衡与和谐统一之美,简洁中蕴含华丽,堪称典范。
瓦当、筒瓦、板瓦套接而成铺在屋顶。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黄凌燕摄
汉代瓦当遵循 “以用为美” 的原则。厚实的灰陶材质可以抵御边疆风沙,宽檐设计则强化了排水功能。而纹饰,通过等级化设计来区分不同建筑的用途。云纹瓦当常常被用于官署、军事要塞等重要场所,成为汉王朝权威的视觉象征。石城子遗址出土的这些汉代瓦当,均为圆形,边廓呈圆形或半圆形,纹饰多以云纹为主,还有变形云纹和几何纹等。这些瓦当不仅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更是当时新疆与汉朝建筑技艺与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见证。
石城子遗址,是《后汉书》中记载的“疏勒城”旧址,它是两汉时期中原王朝在新疆地区设立的重要军事要塞。如今,这些沉睡了千年的瓦当正陈列于奇台县博物馆。凝视这些瓦当,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窥见中华文明 “多元一体” 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关键瞬间。
当春风再次吹拂石城子遗址,仿佛能听到雨水和瓦当在屋檐上演奏丝路长歌。那些曾被瓦当庇护的戍边将士,虽已化为尘土,但屋檐上凝固的汉风密码,仍在默默诉说着包容与坚守的永恒传奇。
监制:丁涛
统筹:冯婷、喻鹏涛
策划:葛惠芹、廖映月
编辑:王荣
制图:李娜
出品:新疆日报社(集团)
指导单位: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网信办
协作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博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支持单位: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